MySQL性能调优之分区表(总结分享)
MySQL性能调优之分区表(总结分享)
分区表是MySQL中一种优化数据存储和查询的方式。它将一个表拆分成多个子表,每个子表被称为一个分区,每个分区在底层都是一个普通的数据表。用户可以将数据安排在不同的分区中,从而更加高效地使用存储空间和查询数据。
应用场景:
1. 数据表非常大,无法全部存放在内存中,或仅最后部分数据在热点状态,其他是历史数据。
2. 方便数据的维护,例如批量删除大量数据可使用清除整个分区的方式,对一个独立分区进行优化、检查、修复等操作。
3. 数据可以分布在不同的物理设备上,从而高效地利用多个硬件设备。
限制:
1. 一个表最多只能有1024个分区,在MySQL 5.7版本后,这个限制被扩展到了8196个分区。
2. 在早期的MySQL中,分区表达式必须是整数或者是返回整数的表达式,在MySQL 5.5版本中,某些场景可以直接使用列来进行分区。
3. 如果分区字段中有主键或唯一索引列,那么所有主键列和唯一索引列都必须包含。
4. 分区表无法使用外键约束。
原理:
分区表的底层是由多个物理子表组成的,用户看到的是一个逻辑表,但是在底层实现中,是由多个独立的物理表组成的。在查询数据时,优化器会根据分区定义过滤那些没有我们需要数据的分区,这样查询就无需扫描所有的分区,提高了查询效率。
分区表操作按照以下的操作逻辑进行:
1. Select查询,对于分区表,优化器会先判断是否可以过滤部分分区,然后再调用对应的存储引擎接口访问各个分区的数据。
2. Insert操作,分区层先锁定所有底层表,然后确定哪一个分区接收这条记录,再将记录写入对应底层表。
3. Delete操作,分区层先锁定所有底层表,然后确定数据对应哪一个分区,最后对相应底层表进行删除操作。
4. Update操作,分区层先锁定所有底层表,MySQL先确定需要更新的记录在哪一个分区,然后取出数据并更新,再判断更新后的数据应该再哪一个分区,最后对底层表进行写入操作,并对源数据所在的底层表进行删除操作。
要点:
1. 分区表可以提高查询效率和空间利用率,但需要结合具体情况来选择是否使用。
2. 分区表的操作和普通表几乎一样,存储引擎也无需知道底层是一个普通表还是一个分区表的组成部分,因此很容易实现。
3. 在使用分区表时,需要特别注意一些限制条件和操作过程的细节,例如操作逻辑、限制、原理等。
参考学习:MySQL视频教程。
以上就是MySQL性能调优之分区表的总结分享,如果需要更多详细内容请关注php中文网的相关文章。

-
一起聊聊MySQL主从延时的处理方案 2023-05-14 07:00:03
-
mysql修改表结构的语句是什么 2023-05-14 07:00:03
-
MySQL 语法整理介绍 2023-05-14 07:00:03
-
mysql驱动是什么 2023-05-14 07:00:03
-
mysql怎么将查询结果赋给变量 2023-05-14 07:00:03
-
qt5.8如何连接mysql 2023-05-14 07:00:03
-
mysql乐观锁和悲观锁的区别是什么 2023-05-14 07:00:03
-
mysql查询怎么区分大小写 2023-05-14 07:00:02
-
delete和drop的区别是什么 2023-05-14 07:00:02
-
步骤分明地教你在MAC上安装MYSQL 2023-05-14 07:00:02